论语学习心得 | 泰伯第八(187)子曰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_天天观热点

2023-02-11 19:03:18 来源:商丘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
正文共:3501字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预计阅读时间:12分钟

论语学习心得——泰伯第八(187)马:好,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,泰伯第八的第一 章, 子曰:“泰伯,其可谓至德也已矣。三以天下让,民无得而称焉。”方 同学,来给大家念一下翻译吧。

方:好,孔子说:“泰伯可说是道德高尚的人了,多次把王位让给弟弟,而且让百姓看不到礼让的行迹因而无法来称赞他。”

马:非常好,这一篇一共有20多章。上一篇是在记载孔子本身的志向跟言行,叫述而第七,这一篇是讲古代的这些像孔子一样的,孔子屡次称赞的贤德的人。包括有泰伯,还有后面的尧、舜、禹,这些都是孔子所推扬的,所推崇的古之圣人,而且还记载了一些曾子的言辞。

那就好像学而第一之后是为政第二,这个述而第七之后是泰伯第八。所以这一篇,其实是可以看作是对为政篇的一个详细的解释,在落实。第一章等于是给这一篇定下了一个基调,通过孔子来赞扬泰伯,引出来一个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德行。然后德行真的可以说是至德,就是最高的,极高了。

泰伯,我们现在已经不太熟悉了,但是其实按说我们学习中国文化,我们现在所学习的中国文化,可以讲就是周文化。因为我们的文化,上古的文化经过周公的整理,形成了周朝的文,然后孔子再把它来继承、发扬、精简了。所以我们学的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他们的精髓,都在孔子这里。然后我们后世,儒家的影响也是最大的。除了儒家,其实诸子百家都是从这些古代的周朝的文化礼制中衍生出来的,无论是法家,还是墨家,甚至是杨朱这些学派,各种学派都是因为有了孔子,把古代的周朝的文化进行了发扬,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批评,然后自己去阐释,去发扬才形成的。

我们今天,包括我们的文字,从秦朝开始统一小篆,它的基础大篆,也是周朝的文字。我们为什么不是甲骨文?不是商朝的祭祀用的文字,不是金文,不是更早的,而是篆文?后来形成隶书,我们现在楷书,现在这些简体字,与周朝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。

说起来周朝的文化从什么时候开始?你如果往前推,可以推到跟大禹一同治水的后稷,但是那就很早了。但是后稷的后裔,在夏朝一直是做夏朝的陪臣。然后到商朝的时候,也是做商朝的陪臣,小诸侯。一直到古公亶父,那个时候他被夷狄所逼迫,诸侯国没了,就跑到了西岐这个地方,跑到了我们现在的岐山,宝鸡那边。然后有很多人跟随着他,自发的形成了一个小国家,名字叫周,从此以后才叫我们的周文化。

泰伯是谁?太伯就是古公亶父的长子,他叫伯,伯、仲、叔、季,是吧?他还有个弟弟叫仲雍,然后老三是季历。季历跟仲雍还有泰伯,不是一个妈妈,也有人说是同一个母亲,都是太姜。但是《史记》跟《列女传》,汉朝的时候都说,泰伯跟仲雍他们的母亲是谁,没有记载。但是季历他的母亲太姜,是比较有名的,很贤能的,很贤德的。

所以泰伯怎么是三以天下让呢?本来按道理讲,他是老大,周国的国位应该是他来继承。但他想把王位让给他的弟弟季历,因为弟弟的妈妈很贤能,而且他弟弟季历娶了一个好太太,太任。

你像我们现在讲妻子叫太太,这个太太从哪里来?其实就是周文化。因为太姜,是古公亶父的妻子,太任是季历的妻子,就是王季的妻子,文王的妻子太姒,她们三个太,所以就简称叫太太。不叫太太太,因为三个太不好听,就叫太太。太太就是指贤能的妻子。我们现在就变成,对普通的妻子的称呼,也从这里来的。

泰伯,也有写作太太的太,这里是泰山的泰,两个都是一样的。我们看到他就知道,他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季历。因为弟弟一是娶了一个好妻子,而且有一个好妈妈,最关键的,当时文王已经出生了,文王很有德行。泰伯的儿子没有说,他的儿子可能自己感觉不太好吧。而且古公亶父很喜欢文王,所以说因为这些关系,泰伯就说:算了,我跑吧。他就跑到了吴国,就跑到我们现在江苏苏州,你想从陕西宝鸡一路跑到江苏,跑得很远,这是第一让。

第二次,是他的父亲去世了,太王去世了,季历就想让他哥哥回来。季历还专门跑到吴国来请他回去,但是他拒绝了,他不回去。包括他的弟弟仲雍也是跑到了楚国,现在的湖北、湖南,这是第二让。

第三让是他父亲已经下葬了,丧礼已经过了,那时候都要守三年的丧礼。守丧期已过,他害怕别人再来找他,他害怕季历再来找他,他就把自己头发给全部都剃了。当时江苏这边都是少数民族,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惯,就在身上写些什么东西,刻画,就像现在我们纹身一样,就是野蛮人的习俗。泰伯就也断发文身,意思就是我现在已经是个野人了,你们应该没办法再把我叫回去了。这是第三让。

他屡次让,为什么说让天下?那个时候周它只是一个诸侯国,它也不是天下,对吧?让天下有两种解释,一种是他是因为天下的原因而让。为什么因为天下的原因而让,还是有两种说法。一种说法是,泰伯是反对攻打商朝的,就有点像伯夷、叔齐那种感觉。但是他能感觉得出来,他的弟弟季历是有野心,而且他的父亲也是希望想要最后周要代替商的,所以他就跑了,所以他就离开了,这是一种。还有一种就是,他以天下的原因让,他已经看到,文王是很有德行的。而且那个时候,他就已经知道周朝最终要代替商朝的,他不能阻碍文王。因为他如果在的话,他弟弟不会愿意,不会同意继位的。而且就算同意,到时候可能还会再把这个位子还给他的儿子,那就轮不到文王了。所以这就是因为天下的原因,一种是反对夺取天下我要跑,还有一种原因是我同意,但是如果我在的话,就轮不到他。

这是两种对吧?还有本身这个事件,他都并没有去宣扬,并没有说。所以说百姓们,民无得而称焉,你称赞他的德行,你怎么称赞?你都没办法称赞。他到底是为什么,他也没有解释,他并没有去宣扬。

虽然大家还都记得,吴国是他的后裔,是他的后代,所以也是姬姓。所以你看前一篇的时候,陈司败还专门讥讽鲁昭公,你娶了一个吴国的妻子,应该叫吴姬的,你还避讳叫吴孟子,你们是同姓,按道理不能结婚。为什么不能结婚?是因为吴国的君王是泰伯的后裔,当然也是姓姬的。

这一章讲的是什么?讲的是一个君子,他最大的德行,其实就是谦让。还能有什么,比把天下、王位让出去更大的谦让?好像没了。而且你能说泰伯不孝吗?泰伯很孝顺。但是他父亲去世了,他也都能坚持着不回来。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,他回去了。他回去了,所以他弟弟才又要把王位让给他,他再次推辞,所以是三让,也有这种算法。

但不管怎么说,在我们一般人看来,权力都是一个宝贝,都是需要去争夺的,是希望能得到的。但是你像泰伯这样的仁人君子,他把王位都让掉了。而且他也不去宣扬,我们如果不是孔子一再的去推崇他,很可能在周朝的时候,很多人也都已经连泰伯是谁都已经不记得了。吴国就是个边缘的国家,虽然后来一度也很强大,但是大家都没有把它当成姬姓的去看待。

孔子把泰伯的这个嘉行给表扬出来,所以我们今天还都记得。汉朝的时候,司马迁写《史记》,也把他这一段历史给记述下来,如果不是这些先贤把泰伯的德行给写出来的话,我们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人。这就是孔子所说的:民无得而称焉。很可能在那个时期,泰伯已经不是很出名了。大家都知道文王,知道武王,甚至可能知道季历,知道古公亶父,但泰伯不知道,仲雍我们现在还是不知道。

仲雍也是很贤德的,他跟着哥哥一起跑了。他哥哥跑到吴国,他跑到楚国。不过仲雍为什么不出名,还有一个原因,可能是因为他的后代本身对于周王室就不再很尊重了。楚国一直是以刺头的形象在春秋时候出现的,它非礼攻打随国,随国说:我无罪。他说:我蛮夷也。哈哈,我不管你。这个也有可能。

所以这等于是告诉我们,你一个君子,弃天下如敝屣。天下在他看来,就像一个破鞋一样,丢了就丢了,随便就丢了,他没有把自己当一回事。我本无心求富贵,这是真正的像前一篇讲的,君子坦荡荡,真的是坦然的。

那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吧。

方:好。

篆书:让

END

来源:和合文化屋

编辑:李君杰

初审:曹思航

终审:刘瑞芳

邮箱:sqwenlian@163.com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推荐阅读